酷暑高温的7月里,胸怀一颗火热的心,我们来到中国革命圣地——陕西延安。通过五天的学习,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十三年的伟大实践,目睹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当时所处的工作、生活环境,深刻的感受到了改变历史的精神力量,深入了解延安精神的真谛,再次接受了全面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心灵洗礼。
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,中国共产党共用了28年时间,其中在延安就是13年。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,是工农红军处境最艰难、条件最艰苦的时期,可以说当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“星星之火”几将被“扑灭”,1945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离开延安,渡过黄河,转战华北时,中国共产党的实力、能力和影响力已经完全占据了全国革命的主动,延安的十三年,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前途和中国民族命运的十三年,十三年里形成的延安精神的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。这几天的学习,让我对延安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认识,对延安的历史地位更加崇敬,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新的了解,延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、理论联系实际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内容,与我们现在提倡的“四个意识”一脉相承,这些理论和精神并不“假大空”,也不“高大远”,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、继承和发扬的。
这几天的授课和学习中,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参观时,看到的毛泽东的主席给雷经天的信,听到枪毙黄克功的背景故事,从毛泽东不使用郝免权、给法庭的公开信中可以清晰的看到,统帅的治军意志,绝不郝免、不庇护、不姑息侵害民众利益的爱将,贵在“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”,杀了黄克功,为党敲了警钟。从此锻造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人民的利益秋毫无犯的铁律,从此陕北高原上走了一支军纪严明战无不胜的军队,赢得了民心而赢得了全国政权。虽然这个故事早已闻名于世,但看到实物和当年那封信的影印件,还是令人震憾,想到我们今天,我们都是法院的负责同志,又有几个没有接到过说情的电话?最高法院已在网上设置领导干部过问案件登记系统,可是我们又有几个案件录入了系统?太多的时候,我们对于地方党政领导的过问和干涉深表无奈,可我们谁又没为为之妥协过?我们真的不如老一辈革命家的立场坚定,真的没有他们坚如磐石的意志。
还有,我们在毛泽东主席纪念张思德的演讲现场,重温了张思德的故事和《为人民服务》,张思德在1938年即担任班长,1942年在“精兵简政”过程中,免去班长职务,到中央警备团当普通战士,他愉快的服从组织分配,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,哪里最苦哪里最累,他就出现在哪里,直到在一起事故中,为救战友,献出了29岁的生命。张思德的经历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何其相似,我们这次来学习的都是基层法院院长和中院的负责同志,我们的下属中又有几个像张思德的干部, “干部能上能下”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了,可真正有几个“能下”的? 太多的时候,我们的同志走到相关岗位后,无过即是有功,一干就是一生,一旦调整岗位涉及到他们,不是扪心自问自己有多少地方做的不好,从来不想换别人到此岗位是否比自己更合适,而是追问组织,追问院长“我犯什么错了,为什么要动我?”或者“他有什么好,为什么要提拔他?”。离“精兵简政”已经过去70多年了,如今我们的干部是否还不如当年20多岁的张思德呢?我真切的认为,在我们任职的这五年里,在调整干部时,我们讲奉献讲能力,而不论资排辈,按照上半年基层法院院长座谈会上中院党组的要求,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干部调整到领导岗位上来,而不迫于压力,迫于其他干涉,违心的提拔一些不称职的同志,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组织,对得起党性。
总之,我们这五年的任期内,特别是目前正在实行的“一问责八清理”和治理“微腐败”,地方党委的诸多任务,确实令我们疲于应付,甚至有时产生了畏难和退却心里,但是这几天的延安学习,让我找回了初心,重塑了信心,再苦再难再累,与我党老一辈革命的“延安十三年”相比,不可同日而语,既然中院党组把我们安排到了基层法院院长的岗位上,我们就要勇于挑战,攻坚克难,做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基层法院院长!